kaiyun体育 Keep既不是工具也不是健身App,我们想做耐克一样的品牌
王宁做的事情,很符合现在的潮流,至少让投资者欣慰:从线上到线下。
卖硬件,走向线下,乍一看,这是一个熟悉的故事,毕竟大家都意识到了,在线上获取用户变得越来越困难。
或许他意识到我们要把 Keep 归类为“主流”,这个不擅长说话的 90 后创始人就开始滔滔不绝,兴奋之余,干脆跑到会议室的白板上,勾勒出一个商业模式愿景。
“在我心中,Keep不单单是一款健身应用。”王宁强调。
这个成功减肥的年轻人,用3年半的时间创立了一家明星公司,秘诀就是“懂得用新手的语言和用户沟通”,并把它变成Keep的核心竞争力:内容。创业前,王宁在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做市场运营实习生,工作经验不多,但把握产品思路清晰,对公司能力的思考也颇有心得。
“Keep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。”他说,如果有什么可以与其相比的话,那可能就是耐克——菲尔·奈特从未将公司仅仅视为一家制造鞋子或衣服的公司,而是看得更远。
“但现在我们拥有大量数据,更了解用户需求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用户社区,”王宁继续说道,“这是许多品牌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。”
过去的一年,Keep显得颇为沉寂,仿佛进入了“蛰伏期”——自2017年8月注册用户突破1亿大关以来,Keep一直在忙着酝酿新业务。今年初,为了调研健身房市场,王宁和一两个同事花了三个月时间“走遍天下健身房”,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。
在他的规划里,无论是建设线下健身空间,还是售卖智能产品,都不是简单的流量变现,而是构建 Keep 的生态:Keep 作为“平台”,下面是用户行为和数据,上面是面向家庭场景的 KeepKit 硬件产品,面向城市场景的 Keepland 健身房。最底层,Keep 作为品牌,指向一种生活方式,比如广为流传的那句 Slogan,“自律让我自由”。
王宁将此称为“用科技连接起来的全新体育生态”,而这一切,都基于Keep的竞争优势——庞大的用户数量、足够丰富的内容、社区化的运营方式。
这样的雄心壮志拓宽了公司未来的边界,这意味着,如果 Keep 有一天推出健身餐,你不必感到惊讶。
“我们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创业阶段,开始向1到10,甚至10到100迈进。”王宁说。
曾经到访Keep的苹果CEO蒂姆·库克向王宁提出了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:Keep如何让人们坚持锻炼?现在,恐怕我又要问另一个问题:Keep如何让人们像去电影院一样热爱健身房?
也许王宁有办法,毕竟他用“社交恐惧症”作为朋友圈签名,同时通过社交让Keep崛起。
以下为采访部分内容(36氪编辑):
为什么要下线
36氪:Keep 给人的印象是线下健身房的颠覆者,为什么现在要进军线下?
王宁:其实Keep一开始并不是定位为线下健身房和健身教练的革命者。只是三年前我们创业的时候,中国人刚开始有健身需求,但对于初学者来说,找健身教练的门槛太高了,需要接受一点教育开yun官网入口登录APP下载,才能以低成本体验到运动健身的乐趣。所以我们更多的把自己定义为线上教育产品。现在Keep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.2亿。我们发现这些“新手”、入门级用户开始需要更专业的场地和运动服务,需求更加个性化,所以时机已经成熟。从外部来看,一是现有的健身房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,二是饱和度太低,我们自己做会更好。这是综合推演的结果。
36氪: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的?
王宁:一开始我们关注的是还没去健身房的人群,对健身房用户关注不多。渐渐地我们发现,使用 Keep 线下课程的人越来越多,而且都是老用户。社区的“动态”里出现线下的人越来越多,纯线上的用户也开始向线下转移,所以我们就顺应了用户的迁移,希望把他们的线上体验延续下去。
36氪:在决策过程中,有哪些关键时刻?
王宁:有几个比较大的改变。第一个是我们一直定的目标,就是1亿用户。这个是在去年8月份实现的。当时我跟团队说,希望在三年的成熟期做更多的尝试。成熟就是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程度,内容足够丰富。另外我们也发现,在线教育可以做到60分,甚至尝试做到80分。但是从80到100,每增加一个分,公司投入都会很大,用户感知也不会很深。如何弥补这20分,需要专业的教练。
36氪:有疑问说 Keep 是不是用户增长放缓了,所以要下线,那么过去一年,你们的用户增长曲线是怎样的?
王宁:我们今年的增长比去年、前年大概在30%-50%之间,年初我们就制定了规划,预计2018年还会继续增长。
36氪:近一两年出现了很多健身房创业公司,你们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?
王宁:在Keepland,你所有的训练数据都是可视化的,可以同步到云端的Keep,就像线上的训练动态一样,形成一个行为报告,可以量化你真正有效的燃脂时间,你的心率变化,你的排名。我们还是想把重点放在内容上,门槛比传统健身房要低,按次收费,还有循环训练和团课两种模式。循环训练有点像“双师模式”,主教练是一块智能屏幕,70%的内容由它完成。助教是线下老师,帮助纠正动作,活跃气氛。可以比喻成电影院,根据放映的场次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间。屏幕在这里,但是屏幕上的内容很多,有人喜欢喜剧片,有人喜欢恐怖片。团课是传统的运动,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。
36氪:听说北京第一家店开在国贸,为什么选择那里?
王宁:那个店挺有意思的,1、2、3号楼都是写字楼,后面是国贸大公寓,旁边是SKP,所以其实是写字楼、商场、住宅区的叠加,也是北京的一个地标,比较适合我们来这里测试第一家店。从后端也可以看到,Keep的用户都集中在这里。
Keepland华贸店
36氪:租金应该不会低。
王宁:其实还可以,Keep已经有了品牌和流量,也和华贸的运动业务有互补,现在高端写字楼会给白领提供基础的健身服务,有些跨国公司来找我们,问能不能包场地,能不能提供一些员工福利。
36氪:未来开新店有什么计划?比如速度、数量等。
王宁:今年我们会把一线城市,以及准一线城市都铺开,每个城市保守估计会开两到三家店。
36氪:这个跟用户分布也有点关系吗?主要集中在一线、准一线城市吗?
王宁:对,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,二线以上城市的用户占比应该在70%以上,体育运动的普及率跟生活水平有直接关系。
36氪:每个城市开两三家店只是试点阶段吧?
王宁:是的,要实现质变需要很多积累。以Keep的用户规模,一个城市一家店还是有很大机会饱和的,到时候再开两三家店就比较难了,需要把网络打通,去尝试。这些店的选址原则会不一样,单店的模式也会不一样。如果一个模式验证成功,就会很快被复制,会是一个创业、迭代的过程。
36氪:所以你理想中来线下健身的用户是从 Keep 线上直接过来的,还是自然而然从线下过来的?
王宁:当密度足够大的时候,肯定是以3公里之内线下为主,就像我们不管多喜欢星巴克,我们也不能从东部骑自行车到中关村去买星巴克。
36氪:所以要开得足够密?
王宁:是的,就像喜茶如果在北京只开了一家店,你如果真想去尝试,只能去很远的地方。如果密度大到随便一个街角都能买到一杯,那它就成为你的基本服务了。你不需要办一张很贵的卡。比如你住在北京,偶尔去上海出差,也可以去上海的Keepland培训,就像去电影院一样kaiyun体育,现场预约就可以了。
36氪:有没有计算过它的财务模型,包括单家店需要多长时间能盈利,或者当连锁店足够多的时候,整体门店能不能盈利?
王宁:我们不单看线下的模式,可能亏钱,可能刚好收支平衡,可能稍微有盈余,也可能赚很多钱,这个是不确定的。我更在乎一个用户,他能在我的整个生态里产生多少价值。比如你在Keep上搜索一个课程,可能是一个七天的课程,三天是线下完成的课程,四天是线上完成的课程。单单去算这三天,不是很客观。
36氪:目前Keep在线上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?
王宁:过去三年我们尝试了两种商业化,一个是广告,一个是电商。其实我们在这两个上投入的精力并不多。广告变现最简单,有流量有用户,广告商就去付费,可以理解为顺便做。KeepUp其实想做粉丝俱乐部,只卖自己的周边,都是Keep运营的产品。今年开始,除了硬件和线下空间的推广,我们也在线上做两种新的商业化。一个是内容付费,用长视频讲解教科书式的系统知识。另一个是服务商业化,做训练营,制定更适合某一用户的训练计划。
36氪:我们知道线下健身房普遍缺乏内容,你刚才提到内容也是 Keep 的一个核心竞争力,请问你们在内容制作方面有什么优势?健身内容好像很容易同质化。
王宁:Keep 懂用户的语言,比如我们不告诉新手用户用股四头肌,而是用大腿前侧,我们把这个翻译成他们的语言,为他们服务。好的内容应该是随时可用的,用户只需要张嘴就可以了。
健身房也可以叫新零售
36氪:这次的战略产品之一是跑步机,这个产品背后有什么理念吗?
王宁:总体来说,Keep想把内容、服务和用户分发到更多的地方。线下运动空间是面向城市的,硬件是面向家庭的。我们认为未来一个家庭总会有三到五平米与运动相关的空间,可能是一张瑜伽垫、一个瑜伽球,也可能是一台跑步机、一台动感单车。但我们也觉得传统的硬件载体让人很难坚持下去,而且枯燥,数据无法打通。
36氪:为什么你选择跑步机作为第一选择,而不是现在很多人都在做的手环这样的硬件产品?
王宁:从品牌的角度,我问你跑步机什么牌子好?其实我也不知道,就像小米刚出来的时候,华强北有一堆山寨安卓手机,没有品牌,小米抓住了这个机会。
跑步机每年稳定的销量非常大,大家去淘宝看看,只要销量好就买,市场空间巨大。我们不想开发一些教育用户的硬件产品,比如手环,这些可有可无的,我要教育用户这个产品有多好,让他们买一个。
还有就是手环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,能传达的内容不是特别多,我想分析一下我们的竞争力,只有跑步机能承载足够的内容互动,如果把竞争对手拉到我们最擅长的领域,那我觉得我们成功的几率会比较大,这也是一个商业判断。
36氪:跑步机能有多先进?
王宁:我们有一些标准化的课程,像一个随身教练,提醒你变速、注意安全等等。他会调整节奏,但是同时我们有一些个性化的跑步指导。Keep现在有1.2亿用户,积累了大概20亿条数据。通过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身高、体重,做出相应的配速,开始、中间、结束怎么跑,做一个大众平均数,推送给你。这些数据用的人越多,就越精准。它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,一直有互动,不会变成哑终端。同时我们还有社交,可以邀请朋友一起玩,就像玩吃鸡一样,大家进一个房间,玩法非常多。
36氪:你对跑步机的利润水平有什么预期?
王宁:我们搞清楚了硬件不是 Keep 商业化的方向。本质上我们不想靠卖 1999 台跑步机来赚钱,但我们看到用户的需求,Keep 有这个机会。不管是提供内容,还是智能数据,还是社交,这些都是我们擅长的。
36氪:你们不是制造企业,是否需要提升一些能力?
王宁:我们为了这个项目组建了一个硬件团队云开·全站apply体育官方平台,在北京、深圳两地有十几个人,从工业设计到最后的操作系统,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。
36氪:可以理解,Keepplan和KeepKit两条业务线是同时上线的。
王宁:是的,我们想清楚了,要把基础服务做进城市,同时也要进入家庭。如果要打造所谓的体育生活闭环,就不能放弃这两方面。两个团队做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,但核心是一样的,传递内容和社交,把数据拉回来。
36氪:会有多少种硬件?
王宁:第一款肯定是跑步机,今年还会出第二款,现在还在保密阶段,跑步机也会迭代。
36氪:您刚才提到了体育生态,您觉得一个完美的生态除了线上线下结合之外,还应该包括什么?
王宁:我们最近孵化了一个品牌叫KeepUp,是跟运动服饰相关的,希望用户可以在Keepland穿着Keep的衣服去运动。因为很多年轻人觉得大众品牌不太酷,小众品牌还是有一定机会的。
Keep 本质上是一家科技公司,而不是健身公司
36氪:听起来线下运动空间和硬件主要针对的是 Keep 的重度用户,你们将如何扩大 Keep 的线下影响力?
王宁:我还是希望先从核心用户做发酵,然后慢慢变成一些品牌文化,然后传播出去。不管是我的硬件还是空间,如果做得够精致,就不会输给别人。有这么多粉丝做发酵和杠杆,我肯定能传播给更多的人。
36氪:Keep未来会做一些投资吗,比如成立基金?
王宁:肯定会有,如果你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,你的用户忠诚度高,你就会散发出能量。联盟的方式有很多种,除了提供流量、用户、品牌,你肯定会提供钱,但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把眼前的两样东西都搞定。
36氪:什么叫稳定?测试的指标是什么?
王宁:当然,比如能不能开那么多线下店,开了这么多店入住率还高吗,复购率能不能达标。对于硬件,除了销量,还要考虑用户的活跃度如何,一个月或者一年后会不会回来,看了多少课程等。
36氪:你们计划销售多少台?
王宁:这个很难说,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这个事情,有时候现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,有时候现实又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好。
36氪:Keep 发展至今,您听到过的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?
王宁:很多人说“Keep懂用户不懂健身”,其实我们并不是健身公司,而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,只不过我们选择的内容跟健身有关。很多健身教练对我们比较排斥,但直到今天我还是想证明我们不是要颠覆教练,只要他们的服务越来越好,我们就会把用户提供给教练,真正想练出好身材的人一定会去线下。
36氪:但是现在你是在线下做这件事。
王宁:没有,我们还没有触及核心教练,未来当我们的密度足够大的时候,可能会发挥像滴滴这样的平台作用,跟教练进行合作。
36氪:Keep 似乎已经偏离了它最初的“工具”定位,您现在如何定义它?
王宁:Keep不是在做一个APP,而是一个品牌,最酷的运动品牌。APP只是我们的起点。
36氪:这听起来就像耐克当时的想法。
王宁:是的,我们在思考如果要做一个伟大的运动品牌,我们该怎么做。我们不可能像 Nike 那样做鞋子、做衣服,但互联网可以快速获取用户,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。即使未来十年手机没了,Keep 这个 app 没了,我希望这个品牌能留下来。服装、运动空间、智能硬件、App 都无所谓,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一种运动的信仰,改变年轻人的生活状态。
36氪:有哪些地方是需要花很多钱的?
王宁:这个我们是比较有信心的,我们没有花钱去买太多的流量。
36氪:暂时没有强烈的融资需求?
王宁:确实是这样,不是我们没有融资能力,而是没有打开窗口期。
36氪:那就意味着现金流可以正常流通。
王宁:按道理来说,没有太大的压力。
我要评论